尊龙凯时

投资者保护宣传专栏第15期 | “国家机关单位”来通知了,可办理“清退回款”?又一新骗局曝光!

2024.03.26 来源:

明明没有网购,却莫名收到快递包裹。你是否有收到过陌生快递的经历?前不久,董先生就收到了一份陌生快递,拆开一看,竟是打着国家机关名义的退费通知。这到底是“馅饼”,还是“陷阱”?

一、案例回顾

近日,董先生收到了一份以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”名义寄来的“红头文件”,表示现在要为某平台的部分投资人办理清退回款事宜。

假的通知

董先生此前在网上某平台投资被骗了10万元,见到“清退通知”,立即扫码加入了“清退维权”群。

反诈案例

董先生:当时,我看到信封上有“国家金融监管总局”的专用章,还是红头文件,我就信了。还觉得挺幸运的,可以拿回之前被骗的钱。

诈骗群

据董先生描述,办理“清退回款”的客服在群里告诉大家,只要缴纳投资款的10%作为保证金,就可以领回当时所有的投资费用。

诈骗群

董先生:因为被骗了10万元,就很慌,他说能退钱我肯定是挺高兴的,也没有想太多。群里有二三十人左右,有很多人都交了保证金,然后收到了“退款”。

看到大家都能领到“退款”,董先生既兴奋又心急,就在董先生准备筹集保证金时,警察找上门了,告诉他千万不要转账。据警方介绍,原来这个所谓的维权群里,除了董先生,其他人都是托。

二、骗局特点

特点1:精准打击 二次伤害

通常,这类骗局主要的针对对象,是曾在各类不正规投资平台遭受过损失的受害人,可谓是精准打击,二次伤害。不法分子会在网上冒充某某“暴雷”的投资平台、某某关停的P2P平台,发布“清退投资款”、“补偿退款”等内容的“公告”,引起之前的受害人注意,并引导其联系“客服”或“扫码入群”。另外,由于受害者之前个人信息泄露严重,不法分子也会直接联系受害者,冒充平台方或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,通知清退投资款的消息。受害人在急于回款的心理作用下,常常不加分辨即与不法分子联系,从而进入其设置的圈套。

特点2:线上线下结合 假冒文件

给目标发送假冒文件博取信任,是这类骗局的另一个显著特点。受害人往往会通过快递收到假冒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”,或者假冒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”等监管部门署名盖章的“红头文件”。文件冒充监管机关的名义发布某平台的“清退退费”通知,要求受害人立即主动进行联系获取退款。由于受害人曾经有过投资行为,所以对该“文件”内容往往深信不疑,并按照对方指示打电话或用微信进行联系,有的还会按引导下载安装某个非法App。

特点3:形成包围 信息轰炸

当受害人进入QQ群或微信群后,就会发现群内还有不少成员,每天都聊得热火朝天。各种讨论退款步骤、退款条件、退款时间等等信息扑面而来,同时还不时会有人晒图表示,自己已经成功拿回了钱。群里的氛围和积极信息,会让受害人放下防备,跃跃欲试。但殊不知,其实整个群里就他一个是“羊”,其他人都是“狼”,全是骗子假扮的托儿,所有的话都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,所有戏都是给他一个人演的。

特点4:巧立名目 先付款才退款

等前边的铺垫做好,骗子下手的时机已然成熟。当受害人满怀希望要开始“清退”时,各种先付款才退款的名目就一个个开始呈现,要求受害人先补交各种费用后,才会把之前的投资款退回。这类费用名目常见的有:缴纳税费、缴纳滞纳金、填错银行卡号需要资金对冲金、解封账户费、退款需要手续费、高风险账户解冻资金等等。受害人交了一笔,就会接着要求交另一笔,一直在交钱,不见有退款。一旦受害人有所察觉,发现被骗了,骗子就会干净利落拉黑受害人,从此再不出现。

三、防骗提醒

为远离陷阱,

保护好自身的信息安全、财产安全,

一定牢记这几点。

1、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,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。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、投资理财等“回款渠道”,不会通过QQ群、微信群、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。请消费者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。

2、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。消费者如果有借款、理财、保险等金融需求,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。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、短信、广告传单、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销的“低息快捷”“免抵押担保”贷款业务及“保本高收益”理财产品等。

3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谨防信息泄露。对于不明来源的“内部消息”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,消费者要仔细辨识,妥善保管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及密码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,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,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,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,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。

内容综合自焦作反诈中心、北京市朝阳区金融纠纷调解中心、大理白族自治州银行业协会

友情链接: